策展 “摩登生化“輿臺灣建築

策展 “摩登生化“輿臺灣建築

To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please click here.

這是關於去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一次展覽的兩部分對話的第一部分。該展覽由王俊雄、吳光庭和王增榮共同策劃,重點展示了1949年至1983年間在臺灣建造的32個建築項目,這些項目見証了臺灣社會在快速經濟發展和文化轉型過程中發生的劇變。Cole Roskam最近與王春雄和吳光庭

進行了對話,討論了此次展覽、其公眾反響及更廣泛的意義,以及他們對臺灣建築歷史和當代建築生産的看法。

Cole Roskam: 去年, 您們兩人都參加了策展團隊,負責策劃“摩登生化:臺灣建築,1949-1983。“ 我想用那個展覽會來說另外一些東西,比如說現在的建築情況在臺灣是怎麼樣的。我們可以開始說一下對展覽會的反饋是怎麼樣? 比方說民眾,政府, 建築學科,等等。他們怎麼回答?

王俊雄:臺北市立美術館表示,此次展覽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包括 YouTuber、建築師、藝術家、雜誌、報紙和旅遊雜誌。那另外一個呢,他有一個記錄說所謂的這種社群數據,也就是說到底哪一些作品最受歡迎,也有選出他們哪一些活動最受歡迎,那如果就作品來看的話呢,最受歡迎的這個作品是菁寮聖十字教堂 (1960),跟成功大學的舊總圖書館 (1959))。波浪大樓建成於1963年在,高雄市,由三信家商委託陳仁和建築師設計。其為四層樓的教室建築,因外觀得名,其陽台與樓板形似波浪,確保了教室的視線暢通無阻,同時使建築的外觀與眾不同。有兩萬多人表達對這個活動是很滿意的。

圖1:三信家商波浪大樓,陳仁和,高雄市,1963 (攝影 張文睿)

大概從1990年代的末期,臺灣社會就對建築很感興趣,那這個是跟我在1980年代念大學的時候所感覺到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在1980年代念大學的時候,建築是一個專業的工作,所以那個時候大家對建築的觀念就是,你念建築,然後你要考建築師,建築師很難考,考上以後你就發大財這樣子,可是到了1990年,好像大家就對於建築,是把它當成一個大型的藝術開始去理解,然後他們慢慢的知道說,原來建築跟生活有很大的一個關聯性。

在臺灣的這些建築熱的開始,最明顯的就是誠品講堂,我不曉得Cole你知不知道在臺灣有一個誠品書店,他們在差不多是在1990年代的中期成立的,差不多94或者95年成立的,那他們在1997年的時候開始辦一個誠品講堂,這個誠品講堂裡頭,建築就是被他們挑選為是一個他們要推廣的對象之一,從那個誠品講堂以後,就開始有非常多的臺灣民眾對於建築很有興趣,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誠品講堂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所講的建築都是一些國外的建築師和他們有名的作品,對於臺灣建築到底發生事情其實並不關心,可是我覺得要問一下吳老師,我的感覺差不多是2005,2006年後,這個現象就逐漸轉變,民眾對於臺灣建築變得很好奇,如果國外是這樣的話,那我們自己的建築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呢,像我個人是在2008年開始辦第一檔的建築展,那這個建築展能夠辦起來就表示說,臺灣社會已經開始對臺灣自己的建築開始發生關心,他們就開始發現說這些建築都在我身邊,而不是一個在國外很偉大的建築作品,是在我身邊跟我的日常生活會連接在一起的作品,所以他們在建築的觀念就開始改變,建築除了是一些那個很偉大像藝術一樣的作品之外,也包括了在我身邊的這些可以讓我在使用上很貼近的一種建築。我覺得有這樣的一個轉變。

吳老師,你覺得呢?

圖2:姜阿新洋樓,北埔鄉新竹縣,1946 (姜阿新洋樓Facebook頁面)

圖3:展覽模型,姜阿新洋樓,北埔鄉新竹縣,1946 (攝影薹北市立美術館)

吳光庭: 在過去,尤其是建築展,基本上是很少的。那麼我們所知道最早的這個建築展,要比較具有規模的建築展,而且是有目的性的建築展應該是臺北市立美術館在1985年的時候,他們所辦的一個叫做中國之美的一個建築展,我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說,基本上展覽現在已經變成是一種很普遍的一種形式了。就是說展覽這件事情,基本上它不只是在探尋一個文化性的現象或者主題,同時他也在協助我們找尋我們自己建築的這個定位的方向是什麼,無論是國外的建築展,或者是國外來臺灣的建築展,或是臺灣自己辦的建築展,我都覺得展覽這件事情基本上是1990年代以後,對臺灣的專業界別來講,還有一般的社會大眾來講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Cole Roskam: 這是有用的背景。那麼您們的“摩登生活”展覽中的所有建築和項目,有多少展品可以被大眾認為是新的呢?我想這些作品及其歷史應該是首次向公眾公開。

王俊雄:我個人的感覺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新的。比如說,我看一下,在我們這次展出的作品裡面,臺灣銀行高雄分行 (1947),這是第一次展出的。姜阿新宅 (1949) ,這樣兩個,然後成功大學總圖書館 (1959),碧嶽神學院 (1962),頌音堂(1963),曾文青年活動中心 (1978) 也是第一次展出,這樣就是六個,然後行天宮北投分館 (1965),中興新村 (1957),民生社區 (1964-1970),嘉興大樓 (1967),萬年林肯 (1973),起碼12個。所以我們共產展出了33樣,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全新的。

那比如說像姜阿新宅是這次最受歡迎的展出作品之一,那在以前的展覽裡面,我們不太會觸及到這個部分,就是說他是在戰前,就是在日據時代跟戰後中間這個這個交界時間所產生的作品這樣子。

Cole Roskam: 因此,我想這些項目中的許多因素都會引發一些以前從未被問過的有關臺灣現代建築史的問題。

王俊雄:對,那我聽到最有趣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年輕人對於我們在戰後的這一段時間裡面,有這麼多的中國的元素,他們覺得非常surprise。甚至有些人覺得這一段建築的歷史不應該被展出,因為他們覺得對他們來講沒有那麼重要。我覺得這個部分其實非常有趣。在我成長的年代裡面這個中國元素是非常重要的。那當然我們都經歷過在1970年代末期的這個鄉土文學運動,所以我們知道我們開始浮現出臺灣意識。可是對於這些年輕人他們來講的話,這個臺灣意識已經是一個自然存在的東西了,他們沒有經歷過這個轉變,所以他們看到我們的展覽說,你們談了中國復古,又談了中國現代,在六個展題裡面,有三分之一是關於中國,他是覺得非常驚訝的。

在我們經歷的時間裡面,其實我覺得在這樣的一個歷史經驗中,中國占三分之一,我覺得是非常恰當,那他們甚至有人從現在的角度說,你們不應該這麼樣去誇大中國對臺灣的影響。可是我覺得對我來講,並沒有誇大。另外我們也表達了其實這個中國是一個想像的中國,是國民黨所想像,他們到臺灣以後所想像出來的中國,它也不是真正中國。所以說,在對這個中國的認知裡面,有中國復古的認知,有中國現代的認知,在這裡面還有不一樣的聲音,我覺得這是在這個展裡面我聽到最有趣的問題。

那我不曉得…吳老師?

吳光庭: 另外就是說有關於這個主題,這個摩登生活的部分,我們也是有一些新的建築物的加入,比如說剛剛王老師講的民生社區,還有萬年商業大樓等等這些建築,尤其是萬年商業大樓,基本上到目前為止,他都還是在臺北市西門町一個很重要的青年次文化聚會的地點,像萬年商業大樓這樣一個建築從來就不是我們建築史會注意到或者重視的一個建築,因為坦白講,他就是一個商業建築,他就是一個我們學生時代會去那邊買東西的商業建築,就大概是看電影,順便買東西這樣的一個很普通的商業建築,可是這個商業建築的提出,基本上就引起很多人的回應了。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他還存在著,然後他還持續的影響著現在當下的年輕人的次文化,這點有很多人是表示覺得他們很訝異。是這樣一個情形。

圖4:前國立臺灣科學館 (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盧毓駿,臺北市,1959 (攝影農業部提供)

圖5:萬年商業大樓,蔡柏鋒,陳昭武,薹北,1973 (攝影 薹北市立美術館)

王俊雄:這個部分我也再補充一下,吳老師所講的這個部分,事實上,真的,我身邊的朋友,他們都不是念建築的,有的人是看到我的書粗獷與詩意: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他沒有去看展覽,只看了我的書,他就覺得:「原來這個房子也是你們展出的部分,我小時候就在那邊混呐!」就是說他對這個事情很瞭解,那我覺得這個部分就是表達了一個事情,在臺灣好像對於建築展裡面,表達建築的界限在哪裡?這件事情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答案,那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會覺得把這樣的房子放進建築展有什麼不好的地方,這麼這麼平常的房子,也是算是一個可以被談論的,重要的建築,他們不會懷疑這個事情,他們會覺得非常非常有意思,很有親近感,那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是說,我覺得在這裡面會讓他們有親近感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可以講出這樣的一種社會文化脈絡性的關係,比如說在萬年的房子裡面,它基本上是跟那時候臺灣整個商業的興起是有關係的,包括這種百貨公司這種購物商場在1960年代中期以後興起的過程有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有很多這個百貨公司的經驗,其實都是從這個地方所開始的,那他也意味著在臺灣,在這個時候它這種資本主義化的情況已經變得很明顯,也就是我們能在展覽裡面把辦公大樓跟百貨商場放在一起談論,說明著說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

吳光庭: 還有房地產。

王俊雄:對,還有房地產,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人們就逐漸變成:他住在公寓裡面,然後到百貨商場去買東西,然後在辦公大樓裡面上班。這樣的一種固定生活方式,慢慢被固定下來,成為臺灣社會這個最主要的三個生活的空間。大概是我們可能會得到這樣的一個共鳴,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這樣子。

Cole Roskam: 啊,明白了,明白了。我可以想像這次展覽如何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建築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 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當今角度。

吳光庭: 雖然我們這個展覽並不是一個很嚴肅的建築學術性的展覽,但是我們目的基本上除了帶來一部分歷史嚴肅感之外,我們是希望說能夠讓一般的市民,像剛剛王老師講的「有感」呐,這個建築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件事情這樣。

引文
Cole Roskam、Wang Chun-Hsiung、Wu Kwang-Tyng,策劃「台灣現代生活」與建築,」PLATFORM,2025 年 6 月 30 日。
策展 “摩登生化“輿臺灣建築 (二部)

策展 “摩登生化“輿臺灣建築 (二部)

Chinampa Veneta: escenografía para el extractivismo en la Biennale

Chinampa Veneta: escenografía para el extractivismo en la Biennale